IPC的新定義則是:產生圖像信息和增值信息的設備。增值信息包括:圖像質量的信息,圖像散焦、照度不足、圖像(鏡頭)被污等造成的圖像質量劣化;圖像探測的信息,圖像內容分析的功能,發現圖像的不正常情況,發出相關(報警)信息;設備狀態的信息,IPC狀態及網絡環境的監測,對故障進行自診斷,對環境能自適應,并發出相關信息。具備了這些功能,IPC具有了智能,成為智能監控系統的基本(最小)單元。
更有新意的是,IPC時的增值信息可以傳遞給相鄰的IPC(互聯、傳送探測信息、傳感網):實現IPC之間、IPC與監控目標之間的互聯和真實的感知與互動,這就是傳感網(物聯的基本單元)的概念。
如實現多個IPC對監控目標的跟蹤;全方位IPC對固定IPC發現目標的自動跟蹤等。這樣的系統就是真正的物聯網。所以說:視頻監控智能化是構建物聯網的關鍵技術;IPC是構成物聯網的重要單元。
上述架構對確定圖像智能化的系統架構也有很好的啟示,表明圖像智能系統的最佳結構是:分布增強處理架構(DEPA)。既是視頻的探測功能由前端設備完成,而圖像信息綜合分析、信息關聯在系統后臺進行。它符合圖像信號的特點,在圖像壓縮前,圖像數據流保持與空間圖像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一一對應關系,是進行個體識別、內容分析的最佳形態,壓縮后的數據流沒有了這種對應性,且有了損傷,進行上述處理的難度很大。
所以IPC在生成圖像信號的同時產生增值信息是最合理的技術路線。再有、前端IPC傳感網也是對監控系統監視區設計的最好說明。監控系統不能一個點、一個點孤立地去設計攝像機,要建立監控區的概念,對監控區內攝像機的配置(數量、選型、功能)、監控效果和目標進行整體的規劃。
監控區的設計將增強系統實時監控的能力和效率;提高系統快速捕捉事件、獲得完整信息的能力。業務部門在實戰中總結了“八大戰法”,通常是用人工控制或編程設計實現的。前者效率低,后者缺少與監控目標的互動。 IPC傳感網可構成智能監控區,系統通過對監控目標圖像的分析,自主地實現上述各種戰法。
原文地址:http://security.z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