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入口控制系統是指利用自定義符識別或/和模式識別技術對出入口目標進行識別并控制出入口執行機構啟閉的電子系統或網絡。出入口控制系統主要由識讀部分、傳輸部分、管理/控制部分和執行部分以及相應的系統軟件組成。系統是采用現代電子設備與軟件信息技術,在出入口對人或物的進,出,進行放行,拒絕,記錄和報警等操作的控制系統,系統同時對出入人員編號,出入時間,出入門編號等情況進行登錄與存儲,從而成為確保區域的安全,實現智能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作為安防行業中占比僅次于視頻監控的產品,發展至今,出入口控制系統早已由初期的模擬信號監控和傳統門衛管理發展成為一套智能化的管理系統。單從產品與技術的發展變化來看,不同類型的出入口控制系統在各自的應用領域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突破,具備信息跟蹤、自助繳費、車位引導等現代化功能。 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飛速發展下,人們對于智能化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智能家居、智慧安防、智慧建筑、智慧城市等智能化領域也隨之發生變化,社會各個層面正進入數字化、網絡化年代。其中,作為智慧安防下重要的子系統--出入口控制系統,也在移動互聯網的融合應用下,在人行、車行控制管理方面,其應用模式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在控制人方面,門禁從機械防盜鎖過渡到了生物識別技術門禁系統,以及基于移動互聯網平臺的智能門禁系統階段;在控制車輛方面,也經歷了從車輛出入口安全防范管理到智慧停車管理。 一、人員控制方面出入口控制系統發展歷程 人員控制出入口控制系統的應用主要表現在樓宇對講和門禁兩方面。 (一)樓宇對講出入口控制發展歷程 1.第一代樓宇對講[單一對講] 早期的樓宇對講產品功能單一,只有單元對講功能,這種分散控制的系統,互不兼容,不利于小區的統一管理。當時,市場容量較小,對講產品在廣東地區有個別廠家生產,用戶集中在廣東。 2.第二代樓宇對講[單一可視對講(總線型)] 隨著國內人們的需求逐步提升,沒有聯網和不可視的要求已經不能滿足大眾。1998年以后,組網成為智能化建筑基本的要求,因此,小區的控制網絡技術,廣泛地采用單片機技術的現場總線技術,把小區內各種分散的系統互聯組網、統一管理、協調運行,從而構成一個相對較大的區域系統。樓宇對講產品進入第二個高速發展期,大型社區聯網及綜合性智能樓宇對講設備開始涌現。2000年以后各省會城市樓宇對講產品的需求量發展迅速,相應生產廠家也快速增加,形成了珠三角與長三角區兩個主要廠家集群地。 3.第三代樓宇對講[多功能的可視對講(局域網型)] 隨著Internet的應用普及和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化、智能化小區的概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樓宇對講產品進入第三個高速發展期,多功能對講設備開始涌現。用網絡傳輸數據,模糊了距離的概念,可持續擴展。將安防系統集成到設備中,提高設備實用性。 4.第四代樓宇對講[智能化可視對講(英特網型)] 從市場表現來看,全數字樓宇對講產品技術逐漸成熟。相比于傳統樓宇對講通話、開鎖等簡單功能,數字化樓宇對講不僅傳輸距離不受地域限制,實現家電控制、社區服務等多種功能集成,而且安裝調試方便,有利于縮短工程周期,節省開支。 在傳統產品的基礎之上,打通與第三方支付、智慧城市、視頻監控、社區o2o電商等綜合生活服務平臺和社區運營平臺的對接。越來越多的樓宇對講廠商開始深入智能家居及智慧社區領域,將樓宇對講系統與智能家居、智慧社區相結合,為用戶帶來更智能、更便捷的生活已然成為行業發展的趨勢。 (二)門禁出入口控制發展歷程 第一代機械門禁:機械門鎖僅僅是單純的機械裝置,無論結構設計多么合理,材料多么堅固,人們總能用通過各種手段把它打開。在出入人很多的通道(象辦公室,酒店客房)鑰匙的管理很麻煩,鑰匙丟失或人員更換都要把鎖和鑰匙一起更換! 第二代密碼門禁:單一的密碼門禁系統。優點是實現簡單,缺點是密碼易于傳播,安全風險大。 第三代卡片門禁:卡片門禁系統,包括接觸式卡和RFID非接觸卡。優點是虛擬身份憑證易于控制管理,缺點是類似于鑰匙,必須隨身攜帶。 第四代生物識別門禁:生物辨識系統,包括指紋機,掌紋機,視網膜辨識機和聲音識別以及人臉識別裝置等。生物特征識別技術具有不易遺忘、防偽性能好、不易偽造或被盜、隨身攜帶和隨時隨地可用等優點,在身份的鑒別上更安全、方便、嚴密。但是,生物識別門禁的缺點在于造價昂貴,同時物理屬性會根據環境而變化,因此隨著不斷的應用,生物識別的弊端逐漸顯露。 第五代智能無線門禁:為了彌補有線門禁的布線復雜、維修艱難,物理屬性易變,且安全系數低等缺陷,無線門禁產品順應而生,從誕生到現在,經過技術的不斷演化已經出現了通過FSK、GPRS、藍牙等傳輸方式的產品。目前市場上應用廣泛的是利用Wi-Fi和GPRS進行傳輸,"其中Wi-Fi初期應用于考勤機和消費機,后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延伸至門禁行業。而GPRS初期 也并非應用于門禁行業,而是用于港口、碼頭、倉庫等特殊場所。但隨著無線傳輸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Wi-Fi傳輸的方式逐漸發展迅速。" 通過智能手機應用(APP或微信公眾號)或NFC功能作為身份認證憑證進出門禁系統。隨著NFC等短距無線技術研發,虛擬身份憑證可以安全地進行配置并可靠地嵌入到智能手機與其他移動設備中,并在傳播信號的穩定性上占據一定優勢,速度也比較理想,設備組網也比較方便,因此正在逐步得到市場的認可和應用。它們在安全性,方便性,易管理性等方面都各有特長,門禁系統的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同時,隨著物聯網技術的興起,物聯網門禁產品逐漸占據市場主流地位,門禁正迎來全新的發展時代。 二、車輛控制方面出入口控制系統發展歷程 (一)人工管理階段 2000年前國內機汽車保有量不多,城市未出現停車難現象,加上當時科技不發達,出入口基本采用人工管理,安排一個人進行停車收費,停車時間靠填單記錄,整個停車行業管理水平低下,根本談不上停車管理智能化。 (二)智能化階段 隨著我國車輛的大幅度增長,人工收費已不適應社會需求。1995年中國內地推出第一套接觸式IC卡簡易停車場管理系統,97年推出非接觸式IC卡停車場管理系統,1999年推出帶車輛圖像對比的停車場管理系統和IC/ID兼容的停車場管理系統,21世紀初推出遠距離ID卡不停車的停車場管理系統。我國停車場管理系統的身份識別經歷了從簡單的磁卡、接觸式IC卡,到智能卡、電子標簽、紙票、車牌自動識別等多種方式,從過去單一身份識別方式到多種識別方式組合,如智能卡和車牌識別相結合,逐步提高了停車場的管理水平和安全性。 (三)互聯網云停車階段 近幾年,國內汽車擁有量呈幾何級數向上快速增長,至2015年底,汽車保有量已達1.72億輛。城市停車問題凸顯,加上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的快速發展,給停車行業帶來了許多的機會,出入口控制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由于車牌識別率的提高,出入口控制技術逐步由車牌識別方式取代了IC卡取卡方式;車位引導系統逐步由無線超聲波技術向視頻識別技術發展;停車收費方式由傳統的現金支付逐步向自助繳費、銀聯支付、PDA收費、微信、支付寶等手機APP支付。 在出入口控制技術上,我國由于起步較晚,目前的整體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然而我國的市場需求非常之大,逐年上升。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出入口控制行業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 |